Views: 2284
|
Replies:0
|
OP
04/13/2017
什么都在变快的今天,书信,这个最廉价的通讯工具,已然变成最奢侈的通讯方式。 曾经那些慢悠悠的日子,一封遥寄千里的书信,每每能带给人极大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抛却书信本身蕴藏的期盼和温暖,单就它们那些美丽的别名,便足以打动你我。
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笔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家信
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寸简
楼兰古城出土的书简 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 寸简:夏曾佑《送汪毅白》诗:“千古心期凭寸简,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愿。“曛”(xun音熏)意为昏黑。 寸笺:鲁迅《书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笺,以申谢悃。”悃(kun音捆),即真心诚意。 寸纸:秋瑾《念奴娇·寄闺珵妹》词:“别绪千丝,离恨万缕,寸纸应难剖。” 寸楮:太平天国罗大纲《致英使书》:“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寸札:清人吴下阿蒙《断袖篇·琴书》:“倘得机缘,寸札相招。” 寸函: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晚间曾寄寸函,夜里又做一篇。” 书
任鸿隽家书 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之为“书”。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 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就是书信。如鲁迅《致许寿裳》的信写道:“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 书邮:宋代范成大诗云:“堆案书邮少,登门刺字稀。” 书呈:《水游传》第二回:“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 书记:书记现代多指政党或团体中各级组织负责人,但在古时多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或书信、文字等。宋代人曾巩《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向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八行、八行书:古时信笺每页多为八行,所以称书信为“八行”或“八行书”。李渔《意中缘·悟诈》:“八行代我传心事。”北齐人邢邰《齐韦道逊晚春宴》诗囚:“谁能干里外,独寄八行书。” 书筒:书筒本指藏书信的邮筒,被用来代指书信。如宋代人赵蕃《呈季承》诗云:“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书子:这是书信的口头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那日贾政的家人回家,呈上书子。” 青鸟书: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西山经》中说,三危之山上住着三只青鸟,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为西王母取食和送信。《艺文类聚》引旧题班固《汉武故事》说:“七月七日,上(指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后人就称信使为“青鸟”或“青鸟使”,书信为“青鸟书”。如王实甫《四块玉》套曲:“又不见青鸟书来,黄犬音乖。每日家病恹恹懒去傍妆台。”李商隐更有“青鸟殷勤为探看”的名句。 函
嘉峪关魏晋壁画墓群《驿使图》中,信使手持信函 函本指封套,一封信叫一函,一套书也叫一函。后来就用函指书信。如晋代傅玄《傅于》:“(曹操)授晔(即刘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耳。” 函片:也指信件。如孙中山《致王子匡函》:“得读致蘅兄函片,敬悉一切。” 信函、函书、书函:这三个书信别称一目了然,不用多说。 简、札、牍
河西简牍遗墨局部 “简”本指战国至魏晋时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板。竹片叫简,木板叫札或牍,统称为简。这些都用作书信的称呼,后来书写材料虽有变化,而这些称呼却沿用下来,如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 信简:柯岩《奇异的书简》:“因此我就养成了这种爱好:读信。读自己以及社会允许我读的一切信简。” 简书、书简:此二者泛指文书、信札。如萧乾的《未带地图的女人》:“有从延安或从敌后寄来的文章,也有报告行踪的作家书简。 简牍:如鲁迅《致李秉中》信:“来信令我作书再催并介绍,今写则写矣,附上,但即令见面,恐其不得要领,仍又与未见无异,况我不善简牍,不能做宛转动听之言哉!” 简帖:苏轼《与张元明书》:“适在院中得王郎简帖如此,今封呈,切告辍忙一往。” 书札:如《三国志·蜀志·谯周传》:“精研六经,尤善书札。” 信札:茅盾《三人行》中说:“他走到书桌边,打开一个小巧的木匣子,中间满贮着信札。” 函札:如朱自清《白采》中写道:“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 柬
民国牛角书柬印章 “柬”通“简”,是信札、名帖的统称。如书柬、请柬等。如元杂剧《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将着一柬寄与王郎。” 柬帖:泛指信札、帖子等。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一个后生像个远方来的走到面前,对着陆氏叩了一个头,口称道:'郑官人有书拜上娘子’,递过一封柬帖来。” 函柬:即信件。如孙中山《答谢武汉各团体布告》中说:“尚有函柬相邀,而以时间迫促,末获一一领教者,有负众望,实在歉甚,尚希鉴谅为盼。” 翰
泥封,作为防止简牍私拆的重要信物,出现在纸帛盛行前的秦汉时期 翰,本指山鸡或鸟羽,因古人用羽毛为笔,所以代称毛笔,进而引申为笔写的书面文字,亦多指书信。如宋代人叶适《赠徐灵渊》诗:“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 书翰:书翰泛指文墨书札,后多用来指书信。 札翰:《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渊洽指广博。 筒翰:唐代李吉甫《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使至,忽辱简翰,用浣襟怀。”辱,谦词,在此句中作承蒙赐与讲。浣,涤除、宽解意。 翰扎:宋人文莹《玉壶清话》:“(李建中)善翰札,行笔尤工。” 素
素,与简相似,都是书写材料。素是白色的生绢,古人用它写东西,所以它就成为书籍和信件的代称。 素书:杜甫《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月凡一束。” 转自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