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1513
|
Replies:0
|
OP
06/10/2017
6日上午,位于日本茨城县大洗町的一家原子能研究所设施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造成现场5名职员被暴露在辐射环境之中。其中一名50多岁男性员工吸入大量放射物质,体内辐射量超过正常界限的十倍以上。 这次事故引发了不小的恐慌,让人立刻联想到2011年3月,由一场海啸引发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件。由于污染严重,核电站周边地区就像恐怖电影里的末日街区一样凋敝。 一些国内网友纷纷表示,为啥日本那么发达一个国家,老是核泄漏?而且茨城离东京那么近,旅游、留学都不会受到影响吗? 官方:对当地居民无影响 发生核泄漏事故的日本大洗研究开发中心是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的下属研究所。 事发当时,工作人员正在对研究中心内用于保存试验用核燃料物质的容器进行检查。容器中的内袋在工作人员打开容器时突然发生破裂,导致含有钚等放射性物质的粉末从容器中飞散出来。 《朝日新闻》援引茨城县和大洗町政府相关人士的话称,事故发生后,大洗町根据当地辐射值测量点的测量数据判断,放射性物质并没有泄漏到室外,对当地居民生活不会产生影响。 另据其他日媒报道,大洗研发中心在事故发生后,为确保飞散出的放射性物质粉末不泄漏到当前房间以外,首先进行了紧急处理,致使5名职员在放射性污染环境内等待了3个小时左右。 此外,据新华社驻东京分社记者王可佳介绍,因为茨城有核电站,所以当地有很多辐射值监测点。就像我们随时留意天气预报一样,附近居民也几乎天天去查辐射数据。这次核泄漏事故发生后,附近居民更多的是指责研究所管理不善,并没有对辐射太过担忧。 从目前情况看,准备去日本旅游的国内民众,以及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华人不必担心受到核辐射影响。 此次核泄漏事故如何发生? 据日媒报道,核燃料通常被装在一个聚乙烯制的容器中,外面再套2层塑胶袋以防止放射物飞散出来。之后,将容器整个装入另外一个不锈钢制的容器中,外盖用6根螺栓进行固定。 此次放射物泄露是因聚乙烯制容器外的2层塑胶袋破裂导致,操作员称,当时打开容器盖时感受到较强的风压,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粉末借着强大风压飞散到房间的各个角落。 据悉,该机构并没有对核燃料定期盘点的机制,此次检查是应原子能规制厅的要求而进行的。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表示,此次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的容器自1991年起就被存放在保管库房内,大洗研究中心在过去26年之中从未检查或确认过内部情况,也没有留下任何管理记录。 关于容器为什么会发生破裂,专家认为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放射物会产生α衰变,放出氦原子核,氦原子核与空气中其他物质的电子结合,会产生氦气。26年未曾打开,容器内可能已经积攒了大量氦气,因压力过高导致塑胶袋在打开前已经发生破裂。 核泄漏事故频发,根源在哪儿? 虽然核泄漏事故并未在当地居民中引起恐慌,但茨城县生活环境部部长近藤庆一表示,此次事故大大损害了县民对原子能研究机构的一贯信任。 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事后称,并没有事先设想到这次检查会发生塑胶袋破裂的情况。但专家认为,“钚衰变会产生氦原子核”应是工作人员所拥有的基本常识。 此外,除了26年未检查、未记录之外,在通过外部的不锈钢容器看不到内部的情况下,贸然打开容器的操作也暴露出该机构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据日媒报道,除了这个已经破损的容器之外,该机构内类似的容器还有20个,今后如何应对将成为关注焦点。 日本原子能规制厅表示,近期将与日本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对该机构核燃料的保存状况、防止放射物发生飞散泄漏的操作步骤及防止员工遭受体内辐射的必要装备等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以判断机构本身是否存在过失和安全管理漏洞。 此外,规制厅还要求该机构尽快汇报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防止再度发生的整改措施。 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网友也纷纷在社交网络上质疑原子能研发机构的管理方式: 这次核物质泄漏事件的本质有2点:
下次一旦发生核电站事故,结果也会是同样的——让民众等待结果遭受大量辐射。
0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