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美国在开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希拉里・克林顿为总统候选人。会议开幕前夕,维基解密精准地踩着时间点,放出“重磅炸弹”:近2万封民主党高层内部邮件。据说,这些邮件暴露出民主党的不少肮脏内幕,对希拉里的选情产生很大影响。
大洋这边的中国,不少媒体比美国人还激动。很快,各种耸人听闻的文章都出来了,并且流传很广:
“希拉里这次应该是没戏了。”
“现实比小说还精彩,连《纸牌屋》的编剧都想不到。”
“这可能是自尼克松水门事件之后,情节最恶劣卑鄙的一次总统大选了。”
“希拉里坐实了川普送给她的‘骗子’称号。”
……
这些文章的语言夸张,这也就罢了,毕竟这年头人人都要争夺10万加,不大惊小怪一番没人看。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对美国政治的了解有限,文中充满常识性错误,一些分析和解读十分离谱。
简言之,很多媒体老想弄个大新闻,又不加强学习,不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能不让人angry。其实,这批泄密邮件所透露出的负面信息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构成对希拉里的致命打击。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的解读角度,很容易引向一种充满偏见和危险的政治观。
1、电邮内容对希拉里杀伤力有限
先来看泄露的邮件内容,所谓“惊天黑幕”都是些什么呢?
第一个指控,处心积虑黑川普。
很多邮件的内容是关于民主党如何想办法攻击竞争对手川普。这其实是美国大选中被普遍接受的常见策略:找对手的薄弱点和“黑材料”进行攻击,英文叫“negative campaign”。在美国大选中,候选人不仅可以自我表扬,说自己是最适合领导这个国家的,也可以攻击自己的对手如何如何不适合——这是非常重要的竞选策略,所有人都在做,如果民主党内部不这么做,那才是奇怪。
对于这种攻击式竞选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政治传播学界有着大量的研究,搜一下“negative campaign”和“attack advertising“就能找到很多。
第二个指控,操控媒体。
今年4月底5月初,Politico网站记者Ken Vogel写了一篇关于希拉里竞选筹款的报道,在刊发之前将全文发送给了民主党高层。后来,Politico承认这是一个错误,是违背他们通常的新闻准则的——记者一般只把涉及采访对象内容的段落发给采访对象过目,以保证内容准确,而不发送全文。
这件事情确实不对,所以Politico承认了错误。但是这离所谓“操控媒体”还差得很远。Politico的那篇稿子后来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动,而且稿子是批评希拉里的,后来被川普阵营和桑德斯阵营拿来作为攻击希拉里的材料。也就是说,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和希拉里本人并没有成功操控媒体。
另外,维基解密这次公布邮件之后,Facebook和Twitter曾经短暂将维基解密的链接标记为“不安全网址”,后来很快恢复了。他们的解释是:这是一个技术失误。我并不了解具体的技术内情,但我们可以看到的结果是:维基解密目前并没被美国屏蔽,对泄露邮件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也充斥于美国各大媒体,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让美国媒体收声。
第三个指控,打击桑德斯。
本应在党内初选中保持中立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违背了这一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偏袒希拉里,试图削弱其党内竞争对手桑德斯。这是事实,也是这批泄露邮件中最具打击力度的内容。
桑德斯其实长期是两党之外的独立人士,并不是民主党人,而希拉里及其丈夫都是老牌的民主党人,所以民主党高层偏袒希拉里是很容易理解的。当然,这件事情合情不合理。如果说这批邮件暴露出了一桩丑闻,那么这是最丑的部分。邮件被公布后,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舒尔茨付出了代价,她宣布:将在全国代表大会后辞职。
但如果像某些社交媒体帐号那样,声称这是希拉里和舒尔茨在“内定”民主党候选人,那就是用自己熟悉的政治逻辑去解释他国的制度了——党内候选人是投票选出来的,除非能够操纵千千万万投票者,或者在投票中舞弊,否则怎能被“内定”出来?
至于邮件中那些不太上得了台面的遣词造句,就更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发现了。《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智库从业者Anne Applebaum说:“这就是在一场激烈的大选中人们在内部沟通的方式。我毫不怀疑川普团队和桑德斯团队内部邮件也是这样的风格。”
2、希拉里依然领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次“邮件门”其实并没有太多实质内容,对希拉里的影响很有限,甚至远远不及上一次“邮件门”(她被曝出用私人邮件处理公务)。
那么,为什么中国媒体(大部分是网络媒体)的解读如此走样?我想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有的媒体人有强烈的偏好和立场,他们非常不喜欢希拉里,或者非常喜欢川普,因此将这次丑闻作为一次黑希拉里的良机;二是,有的媒体人并没有什么自己的好恶,只是希望追逐点击量,因此尽量使用夸张的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毕竟,把一桩小事件夸张成堪比水门事件的丑闻,才能吸引点击和分享。
当然,还有另一个外部原因——美国传媒高度发达,特别是有大量党派色彩鲜明的网络媒体。这些媒体立场现行,并不注重消息的准确和全面,当然也没有人来让他们删帖。所以,只要你懂一点英语,你可以在网络上轻易搜到关于任何一个候选人的大量黑材料,表情包那也是大把的。如果不加甄别地译介至国内,会造成严重的偏听偏信。
此次邮件泄露事件后,有的网络评论员言之凿凿:希拉里应该是没戏了。我不知道他的底气从何而来。想知道希拉里有戏还是没戏,看一看美国最权威的选举预测专家Nate Silver的预测(http://projects.fivethirtyeight.com/2016-election-forecast/)就可以了。
虽然事件确实降低了希拉里的支持率,但她依然处于领先位置。而且,因为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上周开的,党代会是一支催高支持率的兴奋剂,所以川普有自己的”先手优势“;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本周五闭幕后,希拉里的支持率还有望进一步上升。
3、不要把美国政治等同于《纸牌屋》
所以,这桩丑闻本身并不夸张,对希拉里也没造成致命打击。不少中国媒体津津乐道于“丑闻比《纸牌屋》剧情还要黑暗,揭示政客的权谋与野心”,夸大竞选的丑陋一面,不仅有违事实,更体现出一种扭曲的政治观:将民主制度的运行和阴谋、权术之间划上等号,认为政治等于黑幕和肮脏。
这种政治观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剧《纸牌屋》:Underwood为了上位,无所不用其极,他推动的所有政策都不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只是为了自己夺取权力。为了当上总统,人都可以杀,而且杀了不止一个。
已经有很多人论述过《纸牌屋》和美国政治现实的差距有多大。《卫报》资深政治记者Katharine Murphy说,在现实政治中,当然有权谋,有欺骗,有胆怯,但也有理想,有真相,有勇气,有真诚的改革和推动进步的努力。
如果全然忽略政治中真善美的那一面,只看到阴谋诡计;如果忽略那些借手中权力推动政策的政治家,只看到借推动政策攫取权力的政客,导致的结果将是民主制度的灾难:没有人愿意参与政治。在经典的政治传播著作《犬儒主义的螺旋》(The Spiral of Cynicism)中,作者发现:当媒体过分聚焦于选举中的权谋、争斗,而忽略候选人所讨论的议题内容时,公民参与政治的兴趣将会大幅下降。
在一篇广为流传的关于邮件泄露事件的微信文章结尾,编辑配上了一幅暴走漫画:“进入看戏模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看戏当然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我们也应该记住:民主政治不是一场游戏而已,夸大那些权谋和阴暗面,只能让公民丧失信心和兴趣,让更多的权谋得以入侵政治。
如果你还对政治中的理想主义心存怀疑,那就听听在这桩丑闻中利益受损最多的桑德斯是怎么回应的吧:“我们不能被我们政治生态中犬儒主义的部分所引诱,我们不能放弃道德高地。”
或者,听听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民主党大会上的发言:“当他们没底线的时候,我们走高尚的道路。(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